close

時間與運

 

歷史觀念的形成並不能在歷史表像中尋找根據。在最本真的意義上看,一個民族的時間意識,應該直接來源於這個民族的創世理念。中國的人文精神一向主張:陰陽創世,二元始初;世界是變化流轉的世界,歲月是永不停滯的歲月。世界的形成通過陰陽二元機制的相互作用而實現。周敦頤說:無極而太極。太極動而生陽,動極而靜;靜而生陰,靜極複動。一動一靜,互為其根。分陰分陽,兩儀立焉。陽變陰合,而生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。由無極、太極,再到陰陽,再到五行及萬事萬物,宇宙從簡單到豐富、從源始到現象,所經歷的不正是種種無底的、無盡的歷史活動。沒有歷史活動的支撐、不發生出任何事件,時間便成為一種呆板的刻度,也就意味著不可能有所謂綻出。世界的生成過程同時也就是時間的彰顯過程。時間、歷史、世界、人生、現實活動原本是統一共融的。

 

《尚書大傳·虞夏傳》曰:旦復旦兮,日月光華。太陽每天都是新的,日月年華,時刻都在變易,眼前的、當下的現在總會被正在成長的將來所取代、更換。世界就在這種無窮無盡的重複過程中實現著不斷的創生。古代中國,在官方採用歷史事件紀年方法的同時,民間通常也採用天干地支的紀年方法。作為天干的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,與作為地支的子、醜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,兩相排列,指稱一載,六十年形成一次輪回,天干與地支共同組合出更有終始迴圈意味的干支紀年法。在這種紀年方法中,歷史是無底的,不會陷落在一個所謂終局性的末日手中。《論語·子罕》記載:子在川上。曰:逝者如斯夫!不舍晝夜。這其中也反映出中國人傳統的時間意識中的那種流轉不止、周行不殆的深刻蘊義。《易傳·序卦》不止一次地凸現出作為中國哲學原點的《周易》,所具有的時間無底、世界無盡和物不可窮的精神特質。物不可以終否,故受之以《同人》。”“物不可以終盡,剝窮上反下,故受之以《複》。”“物不可以終過,故受之以《坎》。”“物不可以久居其所,故受之以《遯》。”“物不可以終壯,故受之以《晉》。”“物不可以終難,故受之以《解》。”“物不可以終動,止之,故受之以《艮》。”“物不可以終止,故受之以《漸》。”“物不可以終離,故受之以《節》。”“物不可窮也,故受之以《未濟》終焉。在中國人的心理意識中,時間一直是進入信念本體的,反映在現實的歷史活動中,就是人們都無一例外地相信:世界的局面不應該僅僅是目前這樣的,人生的境遇或命運也不應該只是當下的唯一的一種可能,歷史一定是變易不息的。這裏的,所表徵的並不是狹義並具體的、有形的物質存在,而應該是整體性的世界、人生和歷史。《易傳·系辭上》說:《易》與天地准,故能彌綸天地之道。仰以觀于天文,俯以察於地理,是故知幽明之故。原始反終,故知死生之說。從時間中可以衍生出歷史,從時間中可以領會到宇宙的生成。推原事物的初始、反求事物的終結,就能夠知道事物生死的基本法則。這就是《周易》所要告訴人們的哲學真諦。《周易》第五十二卦為,原為抑、止之意,《易傳··艮》曰:艮,止也。時止則止,時行則行。宇宙的發生與發展,有始必有終,世界運動的基本法則表現為有行必有止。始是有終的始,終是有始的終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rdrw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